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三门峡新闻 > 渑池县新闻 >

古村古风

[摘要] 摘蒸馍叶不多摘,不乱摘;轧饸饹,推磨,挑水,借饸饹床用后洗净还;推磨留磨底,借空水桶用还一挑水,古村人的智慧、勤俭、互帮、互助的风气从古传到今。报道说古村至今仍保留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村风,我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曾经在古村生活了18年,我曾见证...

 “咱村还用蒸馍叶蒸馍么?”我在电话中问平法叔。

  “还用。”正在洛阳嵩县打工的平法叔回答。

  思绪一下子回到很多年前。

  “安金,去撇几个蒸馍叶回来。”母亲说。

  我拔腿就跑。很快就撇了足够用的又大又圆的蒸馍叶回家。母亲将蒸馍叶洗一下放在锅里水已烧开的篦上,然后将揉好的馍放上。盖上锅盖。馍蒸好后,把蒸馍叶轻轻撕下。一般情况下,蒸馍叶和馍是不粘连的。逢秋冬时,将用过的洗净晾干,下次用水泡一下还可以继续使用。到18岁当兵之前,一直都没有笼屉布蒸馍的概念。用蒸馍叶蒸出的馍带有蒸馍叶的清香味道,现在想起来那味道还会馋得直流口水。

  印象中,村里只有几棵蒸馍叶树。树干不高,枝条柔软,叶子大且呈圆形,两面都是光滑的。这几棵蒸馍叶树是村里人共用的。谁家蒸馍时,都可以去摘几片叶子回家去用。秋天,树叶要发黄之前,是可以摘了拿回家用绳线穿起来风干,冬天用时用水泡一下就可以用来蒸馍了。

  赵沟村人自古以来养成的智慧、勤俭、善良、互助的风气,一辈一辈传承了下来,直到今天。村上许多保存下来的实物和习惯,可以证明所说非虚。

  去年五一回村,在大槐树下,平法叔家的俺婶对俺说,“家里饸饹都轧好了,回家去吃!”轧饸饹,是通过用木头做的“床”,架在锅台上,把和好的面塞入饸饹床带眼儿的空腔里,人坐在饸饹床的木柄上使劲压,将饸饹直接压入烧沸的锅内。饸饹床,全村也只有几个。谁家用时,借去用就行,用了归还即可。在生活条件艰苦的那些年月,吃饸饹多是用在招待客人的场合或是过节时,所以没有必要每个家庭都备一个。我们家一直没有饸饹床,轧白面、豆面或是红薯面饸饹时,都是到别人家借饸饹床来用的。这是赵沟村人的智慧所在,如果每家做一个,既占地方,又浪费资源,实在没有必要,还是共用好。

  现在石磨、石碾都成文物了,摆在那里给游人看。赵沟村只有两盘磨还在用,古村西北头的南娃哥家有一盘;后坡有一盘。碾都成摆设了。即使在石磨的鼎盛时期,村上人也没有达到一家一盘磨的地步。几家人用一盘磨是常有的。规则很简单:借用别人家的磨用时,用后留下磨底(上下两扇磨之间)里面的碎粮食不能扫走。这是方便别人用时,不用抬起上扇磨放入部分粮食才推磨,主要起到保护石磨、延长每一次锻过磨后的使用期限的作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户户一般都利用晚上推磨,一根或两根磨杆插在上扇磨边上拴在石孔上的铁环或绳环,用腹部往前用力,围着磨道一圈圈的转。在家里我最怕的就是推磨,尤其害怕推黑、黄豆和麦子,一个人推第一遍还轻松,推第二遍时就很费力。我小时候,帮母亲推磨,磨杆几乎是放在下巴上的。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也总推不快。为之,还被母亲打过,她说我是“故意不使劲”。回想起来,也错怪了母亲,她推不动,就把火发在了年幼的儿子身上。推磨虽辛苦,但也有高兴的时候。我13岁起,在月光下,一个人用小磨推玉米,推第二遍时也能推得动。我会边推磨,边用五音不全的嗓音唱起《大海航行靠舵手》、《在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边推磨边自我陶醉。至今我记得村上人的好习惯:如果下辈人没事时遇到上辈人推磨时,一般会主动去帮着推磨。这是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我就很乐意主动帮好多家推过磨。一边推着磨,一边听着大人谈天说地,虽然辛苦但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在古村没有用上自来水的悠悠岁月里,到糖河泉边挑水是每天早上家家必须要做的功课。挑水的木桶也是几家共用。我就在左邻右舍甚至到当街去借过水桶挑水。你走进别人家门,看到水桶在,打个招呼拿去用就行。只是在还水桶时,在进门前,要将前面的一个空水桶用手提着进屋,不能同时挑着两个空桶进人家的门。平法叔说,听大人说,挑着两个空桶进人家的门,会给这家人带来只生闺女不生儿子的不吉利,所以要进门时一定要提一只桶进门。村上还有一种还桶方式,就是借谁家的桶,还桶时挑一挑水进去倒在这家人的水缸里。这样一是避免了不吉利之说,二是还帮这家人出了力。一举两得。我离开村子的前两年,不管借谁家的水桶,都是帮还一挑水的。从木桶到铁桶,再到后来的塑料桶,再到后来的村里总算用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挑水的苦差事。但今年正月十五那天,年军给我传了一张南娃哥到糖河挑水的图片,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古村人咋又挑起了水桶了呢?后来问了一下,才知村上的自来水的源头是河水,数九寒天时,河水结冰,自来水断流。冬天的的糖河水是热的,不会结冰,古村的人便又用起了水桶,挑起了糖河水回家饮用。

  摘蒸馍叶不多摘,不乱摘;轧饸饹,推磨,挑水,借饸饹床用后洗净还;推磨留磨底,借空水桶用还一挑水,古村人的智慧、勤俭、互帮、互助的风气从古传到今。报道说古村至今仍保留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村风,我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曾经在古村生活了18年,我曾见证了上面所说的一切。

  作者简历

  赵安金,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人。网名:红土高原。参过军,打过仗,任过检察官,立过功,受过奖。2016年7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授予 “全国模范检察干部”荣誉称号。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古村古风》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x.yuduxx.com/mianchi/566374.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shenyuan28]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