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08 12:17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3年后,村两委换届选举全票连任,武安伟心甘情愿地留了下来。
“那时就想着回家乡修条路,没想弄这么大动静。”12月25日,凛冽寒风中,武安伟说。
十几年外出打拼,武安伟从搬运工做到矿石企业董事长。千里之遥,大山深处的柳庄因交通不便,土地瘠薄,还挣扎在贫困线上。
“小武子脑瓜管使,得想法儿让他回来带着乡亲们奔好时光。”武安伟还在一心忙生意时,村民们背着他达成共识。于是,老村支书主动请辞,七大叔八大姨交替做说客,全村老少联名写信。轮番“轰炸”下,无意为官的武安伟“缴械投降”,走马上任。
新官上任三把火,武安伟“三把火”锁定修路,致富,宜居。
彼时,柳庄出村就一条小路,弯多路窄。“要想富,先修路!”武安伟二话不说,找来工程队。去年7月,一条6米宽、9.6公里长的柳庄大道连通山外繁华世界。“原本往河边去一趟得半个小时,现在只需六七分钟,方便得就像在屋后!”马沟村民组村民石战京说。
第二把“致富火”先指向荒山。十年九旱令柳庄的山成了万亩荒山。为让集体林改中“分山到户”的农民真正分得财富,武安伟带领大伙修蓄水池,铺滴灌管道,种核桃、樱桃等耐旱树苗。仅两年,一半荒山就变成果园。
“致富火”再烧向山坳。武安伟请来技术员,在河边山坳一块平地扎起60个蔬菜大棚。村喇叭广播:一个棚成本1.8万元,农户交5000元就能先干起来。“这把火通不好烧。”武安伟说,世代居住在深山区,庄稼亩产500斤算高产,谁敢相信蔬菜亩产万斤的神话?
石战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承包起两个大棚。“一个棚光西红柿就能年产两万斤,收入万把块。”石战京笑得合不拢嘴。
山区变成“聚宝盆”,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似乎还缺点啥?武安伟就势烧起“第三把火”: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在穿村而过的畛河河畔,修缮一新的传统民居错落有致,笔直的主道花木扶疏,蜿蜒的石板小路延伸到家家户户。生活污水顺着地下管网流入人工湿地自然净化,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经分类处理,转化成有机肥。
“美丽乡村也不能全是小洋楼。”武安伟说,留住祖辈的记忆,原汁原味,有序传承。
这位被“逼上台”的村支书,3年“自费”4000多万元烧了“三把火”,烧热了民心,点燃了激情。“吃亏的人永远不会吃亏。”武安伟说,“不干则已,干则必成。既然需要,俺就踏踏实实继续干下去。”③
《被“逼上台”的村支书》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x.yuduxx.com/mianchi/111275.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