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16 15:08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8月20日,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随“作家重走红军路采风团”,沿当年红二十五军在卢氏的行程重走了一遍,看到许多血染的“纪念碑”。那些蜷缩在里面的“不屈的声音和身影”,似乎已深深扎根脚下的土地,任凭狂风骤雨也无法撼动,让我心里热乎乎沉甸甸的,激情昂扬。
杀上前去
1934年的隆冬,冰天雪地,寒气逼人,一队身着青灰色粗布制服、头戴红星的人,进入河南卢氏县境内,在那崇山峻岭中急速穿行。由于风餐露宿,连续作战,他们一个个疲惫不堪,饥肠辘辘,但一张张稚气的脸上,目光却坚定地望着前方。队伍中,一个宣传战士提着用石灰兑成的颜料,不时在沟壑两旁的山壁和石头上书写着标语。在半道河,宣传战士走到路边一片石碓时,停下了脚步,他仔细端详一番,然后上前在石壁上写下了四个大字“杀上前去”。
是的,杀上前去!因为只能杀上前去。当年,由于受到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严重危害和国民党军队的残酷围剿,1934年冬天,红二十五军近三千将士,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艰难求生的长征历程。他们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下,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一路血战,几经生死。正是由于有这种杀上前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才冲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到达陕北。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半道河那条荆棘丛生的沟壑里,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在那片写着标语的石碓旁,有一株不知名的小黄花,开了谢,谢了开。岁月漫漶,那片石壁上用石灰水写上的白色字迹已有些模糊,但它勾勒的姿态和劲道依然可辨。后来,随着各种机械的轰鸣,一条公路像飘带一样沿河沟缠绕过来。再后来,因河沙溢集,那四个大字渐被埋没。于是有一天,来了一些人,对那片石碓进行了整修,让那被埋没的字迹又显露出来,并在上面竖起了一块纪念牌。
2016年8月20日的黄昏,一群被称为作家的人,沿着当年红二十五军的跋涉行迹,走到那片石碓前停了下来,他们围拢在一个叫白旭东的老人身旁,听他讲述着80多年前那段红色的革命历史,让体内的血液渐渐沸腾,然后久久地在石碓前盘桓、流连、思忖……
杀上前去!简短的四个字,似鼓荡着一种力量,让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杀上前去!像是吹响的号角,因为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只有背水一战,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才能把红旗插入敌人的心脏。杀上前去!每一个字似乎都张扬着一种精神,让人血脉贲张,去追随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卢氏人每每提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脸的自豪,都说这首著名军歌的雏形诞生在卢氏。
原红二十五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上将在回忆录中记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由红二十五军最先唱起来的。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在庆祝会师大会上,红二十五军官兵唱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立即引起全场注意,很出了风头。不久,许多部队都学会了这支歌。再后来,它就演变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其实,不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雏形是不是诞生在卢氏,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就是靠着铁一般的纪律,与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深情,让星星之火燃遍了全中国。长征途中,毛泽东的妻弟贺敏仁,就因违反纪律,擅自进入喇嘛庙拿了百十个铜板被枪毙。而发生在卢氏的“军史布衣第一人”陈廷贤的故事,更是对军民“鱼水深情”的最好诠释。
据刘华清与原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共同撰写的回忆录——《艰苦转战长征入陕》记载,红二十五军原打算从豫西入陕西,然而行军至卢氏,敌情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敌十九路军六十师已先于红军抢占了卢氏西南的五里川和朱阳关这两个入陕必经关口,并构筑工事张网以待,而身后敌人追剿队第二支队也追踪到了栾川、庙子一线。当时,红二十五军腹背受敌,情况万分危急,连蒋介石都乐观地认为,红军已“插翅难逃”。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小货郎陈廷贤出现了。
据陈廷贤的外孙女王艳回忆,当年,她23岁的外公陈廷贤每日里挑着担子游走四乡卖糕点,对豫陕交界深山中的大路小径了如指掌。那天,陈廷贤在前往横涧青山集市的路上,遇到了红军。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看到当兵的,避之唯恐不及。但陈廷贤还没有顾上“跑”,队伍中一个和他一样操着山西口音的人向他问路,且一脸和气,让他打消了“跑”的念头,那人就是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一番交谈,“老乡”真诚的言语让陈廷贤对眼前的部队倍感亲切。但让陈廷贤作出“带路”决定的,则是他随后看到的一幕。红军向路边一户人家买粮,分文不少给了大洋,让他觉得新鲜。过去,他看到的当兵的从来都是打、砸、抢,而这支部队竟然同普通百姓公平交易,且分毫不差。于是,他相信了“老乡”的话:“这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部队。”后来,当他得知红军需要向导时,毅然站出来说:“我给你们带路。”
那是1934年12月5日,陈廷贤带领红军主力从栾川的叫河出发,走小路,攀山崖,越大石河、文峪大峡谷,涉溪水,闯龙驹,战官坡,顺利躲过了敌人的重兵包围,于12月8日抵达豫陕交界的铁索关,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从而粉碎了蒋介石计划在豫西消灭红二十五军的阴谋。
如今,在卢氏县县城的生态休闲广场上矗立着十根景观柱,第四根柱子上,就用文字记载着陈廷贤的事迹。
红色兰草
兰草,卢氏县西南官坡镇的一个小村,因为它与红二十五军那段红色历史,让人敬仰。
1934年12月7日,红二十五军长征辗转进入官坡,当晚便宿于兰草,军部驻扎在兰草小学,那儿曾是关帝庙。l2月8日,红二十五军在豫陕交界的铁索关击溃民团,进入陕南,开始创建鄂豫陕根据地。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继续长征,留下一个营和负伤的干部战士及地方游击队武装700人合编,成立了红七十四师,活动中心地区就在兰草、官坡、五里川一带,师部仍驻在兰草小学。那些时日,卢氏的父老乡亲以全部的热情和力量,投入到拥军扩红之中。据史料记载,当年,先后有500余卢氏儿女参加红军,他们一个个前仆后继,跟随红军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红七十四师先后在兰草歼灭国民党省保安团和地方武装70余人,在官坡歼灭国民党保安团一个加强连。
1935年9月,经过近一年的艰苦作战和行军,红二十五军抵达西北根据地赤安县,也就是现今的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成为最早到达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也因此被誉为“北上先锋”,为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红二十五军在粉碎敌人围剿的同时,还先后在鄂豫陕边区建立四块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共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和五个县工委,创建了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当年,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时有2900余人,到达陕北时却增加到了3400多人,而留在鄂豫陕根据地的红七十四师也发展到2000余人,两部合计,比长征出发时人数几乎翻了一倍,为中国工农红军增添了新生力量。
60多年后,当年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所在的兰草小学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进学校大门就可以看到,迎面的小门前有刘华清将军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的石碑。纪念馆是当年程子华、徐海东等将军办公和居住过的地方,旧址现存曾作为军部会议室的砖木结构正房3间和作为军部领导人住室的厦房6间,保存完好。
望着馆内陈列的文字介绍板面、历史照片以及红军用过的床、桌椅、大刀、电话机、药箱、水壶、马灯、斗笠、草鞋等实物,我仿佛看到了80多年前那些年青昂扬的身影,听到了那从未消歇的呐喊和枪炮声,嗅到了那些器物上仍未散去的战火气息……
敬礼!向这里曾经迎送过红军的每一条山川、河流,向这片曾经被青春鲜血浸染过的英雄的土地,向那段曾经由血与火、力量与智慧写就的峥嵘岁月……
《卢氏红军路纪行》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x.yuduxx.com/lushi/505122.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