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03 08:53 我要投稿
2月11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在位于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的曹靖华故居门前,几位来自陕西西安的游客早早赶到这里,以他们特有的方式缅怀曹靖华先生。一位游客取出曹靖华翻译的苏联长篇小说《铁流》,轻声读了一小段。“我们从青年时代就深受曹老先生作品的影响,今天来到他的故居参观,也算圆了我们的一个梦。”一位姓陈的游客说。 “多年来,有不少学者、游客来到这里,是因为蜚声世界的曹靖华先生,还有不少人到此是为了缅怀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老先生,曹家几代人公而忘私、秉性良直、心怀天下,这让许多人至今仍时时想念他们……”河南村党支部书记程海波告诉记者。如他所言,一脉相承、熠熠生辉的曹氏家风不仅一直为人称道,而且让曹靖华故乡的人民颇感自豪。 “从曹植甫到曹靖华再到曹彭龄,当我们认真研究这祖孙三代的事迹时,总能发现一些一以贯之的优秀品质,曹植甫当年教育曹靖华的许多事例,在曹靖华教育曹彭龄时,也能看到相同的例子,这就是优秀家风的传承。”卢氏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牛爱民告诉记者。 曹植甫1869年出生于卢氏县五里川镇一贫寒家庭,20岁时赴陕州府考中秀才。本可走出大山的曹植甫感受到山乡的闭塞,于是决定回乡设校授徒,用文化知识和先进思想教化育人,以此改变家乡旧貌。他极具眼界,在当时就尽力让学生了解到国内、国外的局势和动向。有感于曹植甫的事迹,鲁迅先生曾为其写下了《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曹氏优良的家风对曹靖华的成长影响颇深。在曹靖华幼年时代,父亲曹植甫对他采用循循善诱、以小见大的家庭教育方式,直到今天,依然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在吃饭时,曹植甫会用手中的筷子拼成一个“人”字,告诉曹靖华:“做人要顶天立地,又要站稳脚跟。”父子二人推磨时,曹植甫在落下的粉末上写下“善”“恶”“穷”“富”“红”“黑”……以此教会曹靖华世间的道理。在父亲的鼓励下,曹靖华积极求学,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改变旧世界的革命浪潮中。 许多学者评价,曹植甫一生最满意的学生就是他的儿子曹靖华。曹靖华1897年出生于卢氏县五里川镇,青年时期即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后来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曹靖华取得的一系列光彩夺目的成就,与曹植甫对他的教育密不可分,同时我们也看出曹氏家风中所蕴含的开放进取、心系天下的责任精神。”牛爱民说。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曹靖华进一步发扬了曹氏家风的特点,他的孩子秉承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思想,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父亲总讲起苏联红军、中国八路军抗击德国法西斯和日本鬼子的故事。从儿童时代,父亲便让我懂得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在共产党。”曹靖华之子曹彭龄表示。曹彭龄1962年应征入伍从事军事外交工作,历任我国驻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及埃及大使馆副武官、武官,少将军衔。与自己的父亲和爷爷一样,曹彭龄多年以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念。 “曹彭龄曾在许多危险四伏的国家出色完成了外交使命,他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大无畏的勇气,让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曹植甫、曹靖华两位先生的影子。”牛爱民表示。早在1934年,曹植甫曾劝导前来围堵红二十五军的国民党军队取消围堵行动。1946年,曹植甫又出面奔走宣传,为转战于此的李先念部队筹集军粮300多万斤。而在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曹靖华对学生的爱国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他收留爱国学生在家里食宿,多方设法营救被捕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随时准备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正是为人所敬仰的曹氏家风中极为突出的特质。 在卢氏县、在三门峡,曹氏家风既是广为传颂的良好家风,又是影响深远、泽被乡里的精神财富。2003年,卢氏县委、县政府将县城建设标准最高、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主干道路命名为靖华大道,对五里川镇河南村的曹靖华故居进行了修缮维护,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始对游客开放。今年65岁的蔡胜利是卢氏县朱阳关镇的一名退休教师,他年少时就常常听人讲起老乡曹植甫、曹靖华的事迹。近3年来,他收集了有关曹靖华的生平经历、原始照片,以及曹靖华译著的书籍、作品等,并将这些资料放置在曹靖华故居内,以供参观者进一步了解曹氏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曹靖华一家是我们卢氏县的骄傲,在今天的脱贫攻坚道路上,他们的精神也一直会鼓舞家乡人民不断努力前行!”蔡胜利说。 时光荏苒,一代又一代的曹氏子弟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丰富、拓展着曹氏家风的内涵,曹氏家风也激励着更多的崤函儿女为建设美丽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2月11日,正值农历正月十五,在位于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的曹靖华故居门前,几位来自陕西西安的游客早早赶到这里,以他们特有的方式缅怀曹靖华先生。一位游客取出曹靖华翻译的苏联长篇小说《铁流》,轻声读了一小段。“我们从青年时代就深受曹老先生作品的影响,今天来到他的故居参观,也算圆了我们的一个梦。”一位姓陈的游客说。
“多年来,有不少学者、游客来到这里,是因为蜚声世界的曹靖华先生,还有不少人到此是为了缅怀曹靖华的父亲——曹植甫老先生,曹家几代人公而忘私、秉性良直、心怀天下,这让许多人至今仍时时想念他们……”河南村党支部书记程海波告诉记者。如他所言,一脉相承、熠熠生辉的曹氏家风不仅一直为人称道,而且让曹靖华故乡的人民颇感自豪。
“从曹植甫到曹靖华再到曹彭龄,当我们认真研究这祖孙三代的事迹时,总能发现一些一以贯之的优秀品质,曹植甫当年教育曹靖华的许多事例,在曹靖华教育曹彭龄时,也能看到相同的例子,这就是优秀家风的传承。”卢氏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牛爱民告诉记者。
曹植甫1869年出生于卢氏县五里川镇一贫寒家庭,20岁时赴陕州府考中秀才。本可走出大山的曹植甫感受到山乡的闭塞,于是决定回乡设校授徒,用文化知识和先进思想教化育人,以此改变家乡旧貌。他极具眼界,在当时就尽力让学生了解到国内、国外的局势和动向。有感于曹植甫的事迹,鲁迅先生曾为其写下了《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曹氏优良的家风对曹靖华的成长影响颇深。在曹靖华幼年时代,父亲曹植甫对他采用循循善诱、以小见大的家庭教育方式,直到今天,依然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在吃饭时,曹植甫会用手中的筷子拼成一个“人”字,告诉曹靖华:“做人要顶天立地,又要站稳脚跟。”父子二人推磨时,曹植甫在落下的粉末上写下“善”“恶”“穷”“富”“红”“黑”……以此教会曹靖华世间的道理。在父亲的鼓励下,曹靖华积极求学,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改变旧世界的革命浪潮中。
许多学者评价,曹植甫一生最满意的学生就是他的儿子曹靖华。曹靖华1897年出生于卢氏县五里川镇,青年时期即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后来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曹靖华取得的一系列光彩夺目的成就,与曹植甫对他的教育密不可分,同时我们也看出曹氏家风中所蕴含的开放进取、心系天下的责任精神。”牛爱民说。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曹靖华进一步发扬了曹氏家风的特点,他的孩子秉承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思想,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父亲总讲起苏联红军、中国八路军抗击德国法西斯和日本鬼子的故事。从儿童时代,父亲便让我懂得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在共产党。”曹靖华之子曹彭龄表示。曹彭龄1962年应征入伍从事军事外交工作,历任我国驻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及埃及大使馆副武官、武官,少将军衔。与自己的父亲和爷爷一样,曹彭龄多年以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信念。
“曹彭龄曾在许多危险四伏的国家出色完成了外交使命,他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大无畏的勇气,让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曹植甫、曹靖华两位先生的影子。”牛爱民表示。早在1934年,曹植甫曾劝导前来围堵红二十五军的国民党军队取消围堵行动。1946年,曹植甫又出面奔走宣传,为转战于此的李先念部队筹集军粮300多万斤。而在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曹靖华对学生的爱国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他收留爱国学生在家里食宿,多方设法营救被捕学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随时准备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正是为人所敬仰的曹氏家风中极为突出的特质。
在卢氏县、在三门峡,曹氏家风既是广为传颂的良好家风,又是影响深远、泽被乡里的精神财富。2003年,卢氏县委、县政府将县城建设标准最高、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主干道路命名为靖华大道,对五里川镇河南村的曹靖华故居进行了修缮维护,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始对游客开放。今年65岁的蔡胜利是卢氏县朱阳关镇的一名退休教师,他年少时就常常听人讲起老乡曹植甫、曹靖华的事迹。近3年来,他收集了有关曹靖华的生平经历、原始照片,以及曹靖华译著的书籍、作品等,并将这些资料放置在曹靖华故居内,以供参观者进一步了解曹氏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曹靖华一家是我们卢氏县的骄傲,在今天的脱贫攻坚道路上,他们的精神也一直会鼓舞家乡人民不断努力前行!”蔡胜利说。
时光荏苒,一代又一代的曹氏子弟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丰富、拓展着曹氏家风的内涵,曹氏家风也激励着更多的崤函儿女为建设美丽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曹氏家风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x.yuduxx.com/jinri/68037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