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1-10 11:30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大红窑战斗纪念碑
大红窑近景
革命遗址总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让人心向往之。
7月28日,天气炎热,空气中连一点微风都没有。从卢氏县城驱车40分钟,就来到了徐家湾乡小河口村。一路上,卢氏县党史办工作人员向记者一行介绍了红二十五军当年突围的路线,其中提到位于小河口村的革命遗址大红窑。工作人员满含深情的描述让记者一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纷纷表示要上山一探大红窑的真容。
崎岖山路
在徐家湾乡政府工作人员杨伟、莫昕和村民李建伟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了小河口村。车开到山脚下,顺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的是一片茂密丛林,大红窑淹没在崇山峻岭之间。
下午1时30分,记者一行沿着小路,向大红窑爬去。
这真是一条崎岖的山路。说是小路,其实就是向导在灌木丛中扒拉开的一条小道。李建伟在前方带路,记者一行紧跟在他的后边,一手扒开杂草,一手拽住树木,慢慢向上爬。李建伟介绍,以前有村民上山砍柴、挖药,就沿着这条小路。现在上山的人越来越少,路几乎被丛林覆盖严实了。
天气很热,加之道路崎岖,没走多久,大家就累得气喘吁吁,衣服也被汗水浸湿了,不禁感慨:当年红军端着枪、穿着草鞋,冒着土匪的枪林弹雨,在这陡峭的山壁之间作战,是何等艰难啊!
越往上爬,路越难走。幸而行至中途,悬崖间的大红窑隐约可见,给大家增添了继续往上攀爬的信心。约1个小时、在中途停下休息了5次之后,记者一行才勉强爬上大红窑。
峥嵘岁月
大红窑是在石山之巅的侧壁上自然风化的岩洞,因窑洞宽敞、岩石红色而得名,是当年大地主李彦亭的盘踞之地。
走进大红窑,首先看到两面高大的寨墙,窑内高大宽敞,东西深30余米,南北宽20多米,高度约15米,从现在窑内的断壁残垣可见其昔日之雄伟。
“李彦亭绰号‘四火神’,曾任国民党连长、镇嵩军旅长等伪职,鱼肉四乡、极欲穷奢;豢养鹰犬爪牙,搜刮民膏民脂,以致窝库充盈、珍宝糜集。有卷载,其屠杀我红军战士及乡民达六十三人……”窑内立有大红窑战斗纪念碑,碑上的《大红窑记》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李彦亭的罪状和红军、解放军两次攻打大红窑的经过。
史料记载,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卢氏,李彦亭自知罪孽深重,连夜带着金银细软躲进大红窑,凭借天险和几十名家丁负隅顽抗。12月7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官坡兰草,得知李彦亭藏匿于大红窑,为了替红军烈士们报仇,也为了替百姓除害,为将来创建革命根据地打下良好基础,遂派一支奇兵突袭大红窑。因山势陡峭、易守难攻,红军便派一组战士登上大红窑对面的山顶,用火力压制李匪,攻窑战士一鼓作气,一齐开火,经过短暂激战,李彦亭及其乌合之众迅速瓦解,逃离大红窑。红军所得财物大多分给乡亲,少量充当军饷。红二十五军进入陕西之后,李彦亭重回大红窑,继续为非作歹。
解放战争时期,李彦亭在大红窑高筑寨墙,坚固寨门,30余名土匪居险而守,解放军数攻未克,随即撤兵到外围,佯装撤退来麻痹匪军。1946年10月9日夜,趁李匪带领众匪外出掠民之机,即派勇敢善战的战士寻密道占领大红窑对面的西峰,架机枪居高临下,一阵扫射,寨内无处藏身,众匪胆战心惊,打开寨门,纷纷投降。
至此,大红窑便荒废,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寨墙多已坍塌风化。1996年,经当地政府重修寨墙,立碑纪念。
难忘先辈
“我们从小就听老人讲过,大地主李彦亭抢夺百姓财物、残害百姓,是红军和解放军赶走了李彦亭,为民除害。以前老人们上山打柴的时候,路过大红窑,都会进去看看。农民没有多少文化,但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自己的亲人。”在大红窑边,李建伟动情地说。
忆昔岁月坎坷,感慨殊深;抚今沧桑巨变,地覆天翻。曾经轰轰烈烈的激战,如今都已成了往事。历史,历久弥新;和平,弥足珍贵。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生活如何变化,人们都不会忘了那段光荣的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我们创造和平的革命先辈。
下午3点整,记者一行历时40多分钟才返回山下的路,身后的大红窑重新隐匿在深山之中,越来越模糊,而人们心中关于大红窑的点点滴滴,却越来越清晰……
《隐匿深山的大红窑 “重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五》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x.yuduxx.com/jinri/50132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