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三门峡新闻 > 湖滨区新闻 >

民生工程绘就高庙幸福画卷 文明乡风尽展磁钟乡村新颜

[摘要]近年,高庙乡紧紧抓住广大群众最紧迫、最期盼的民生需求,精心实施好各项民生工程,真正使各项民生工程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2016 年,全乡9 个行政村共修建各类水利设施13 处,新建无塔供水器4 座,铺设管道8300 米,共硬化、...

近年,高庙乡紧紧抓住广大群众最紧迫、最期盼的民生需求,精心实施好各项民生工程,真正使各项民生工程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2016年,全乡9个行政村共修建各类水利设施13处,新建无塔供水器4座,铺设管道8300米,共硬化、拓宽村组道路31.5公里,大安和位家沟2个村分别安装路灯130盏、100盏……所有的民生工程绘就了高庙幸福画卷。

贫困群众有保障

李家坡村的宁宏亮是村里的贫困户,早年间因车祸残疾,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其母亲也因病瘫痪在床,医药费及孩子上学的生活费使得郭宏亮一家生活捉襟见肘,更不用说改善住房条件了。

2016年,易地搬迁脱贫政策使郭宏亮看到了希望,一家四口得到了100平米的搬迁房,从此告别了多年不曾修缮的祖屋。“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也能住进崭新的楼房,都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郭宏亮的话道出了全乡贫困群众的心声。

2016年,经过多轮反复精准识别,全乡共确定贫困户686户2428人,占全区贫困人口的40%,其中541户、1972人需要通过易地搬迁实施脱贫。目前,该乡已完成首批50户201人的搬迁安置工作,2017年计划完成491户1771人的搬迁安置工作。

农民致富把歌唱

“以前家人都在市里打工,老人、孩子都没人照顾。现在乡里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如今我们全家靠这十几亩的花椒地,年收入就能达到十多万元,更主要的是家人能聚在一起,不用再为生活四处奔波。”小安村村民李小旦感慨万千。

2016年,该乡以花椒种植为载体,同时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新增花椒面积3700亩,间种药材1000亩。制定花椒产业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规划,新增252户贫困户发展花椒种植752亩。现在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的路灯准时亮起,明亮的灯光下,村民们伴随着悠扬欢快的旋律尽情跳着广场舞,翩翩的舞姿映衬出村民的和谐与幸福。

基础设施换新貌

穴子仓村的宁钢娃是村里的致富能手,如今已在村里建起规模化养殖场。能有如今的成就,得益于村里水利设施的修建和水泥路的打通。谈起以前的日子,宁钢娃大倒苦水:“以前别说生产用水,就是人吃水都得到山下去挑。这路也是坑洼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路一侧就是山沟,走在上面也不安全。”

2016年,该乡下大力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广大群众行路难、用水难问题,极大改善和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现在路修好了,自来水也通了,以后大家的生活肯定会越过越好!”宁钢娃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美丽乡村颜值高

笔者在大安村看到,总投资5740万元、整合土地100余亩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稳步推进,社区建设、道路建设、供水工程、雨水工程、污水处理、垃圾治理、亮化工程等项目均已顺利完工,正在进行景观道建设。站在社区广场上,一座座楼房鳞次栉比,规划合理;一幢幢别墅外表华美,整齐划一。除此之外,该村还投资27万元,新修建了360平米的村民活动室,添置了桌椅、图书、棋牌等设施和用品;投资18万元,新修建文化广场2070平方米,并配齐了健身器材。无论是居住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同心·砥柱社区的条件已与城市的不相上下。

环境优美人舒畅

眼下,走进位家沟村,“青瓦白墙,屋舍俨然,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景象随处可见,生态环境优美、乡风人文和美、群众生活甜美正是对这里的真实描绘。

该村积极利用自身有利条件,投资1500万元着力打造集特色种植采摘、文化饮食、休闲垂钓、庭院养老、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乡村旅游项目。项目共占地220亩,目前民房外观改造、天下第一盆景建设、娘娘庙改建、窑洞改造、桑葚采摘园建设均已顺利完工,位家沟村成功入选“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和“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放眼望去,整个村庄绿荫环绕间黛瓦白墙和水泥路纵横交错,宽阔整洁,延伸到千家万户,叩响了农民幸福生活的大门……(张强)

 

近年,磁钟乡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紧紧抓住“文化”这个永葆青春的法宝,以“文明磁钟”创建为契机,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全乡创业文化、民间文化、特色文化迅猛发展,描绘出一道道亮丽的乡村文化“风景线”。

“文化墙”描绘“文化风景”

磁钟乡把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创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创业文化和乡土文化。

在各种形式的创业文化中,该乡“创业文化墙”特别引人瞩目。目前,各村共建设以创业为主题的“文化墙”7000平方米,“创业文化墙”让广大群众受教育,农村创业者受鼓舞,成为磁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在乡土文化建设方面,该乡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和推动民间艺人及民俗艺术传承、推广、提高,形成合力,打造寺庄剪纸品牌,全力打造一个“艺术之乡”“文化之乡”。

“小分队”唱响“娱乐天地”

去年6月份,磁钟乡举办文化扶贫民间文艺演出。据了解,该乡文化表演“小分队”共有7支,或联合出演、或单独活动,主要编排国家惠农政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歌舞等,已经成为一支活跃的文化力量。

为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千家万户,该乡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特别是以“文明磁钟”创建工作为总揽,开展“唱响文明乡镇——磁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出”活动。由于活动主题贴近生活,内容喜闻乐见,收到了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该乡积极引导和扶持地方演艺人才因地制宜开展文化活动。目前全乡6个村组建了自己的文艺宣传“小分队”。活动不仅将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到位,而且对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之一。

“小书屋”“文化站”打造“精神粮仓”

“我栽了几十年果树,最喜欢看果树嫁接的书,没想到这里有很多,‘小书屋’真是帮了我的大忙!”自从贾庄村建成了“农家书屋”,村民杨建狮一有空便来到这里看书学习种植。

去年以来,寺庄村村民朱亚娜养成了一个新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她总会忙里偷闲,来到乡文化站上网。“以往都是打牌闲聊,如今的文化站功能齐全,大伙不仅可以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切磋技艺,还可以上网了解国家大事。”

    为加快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16年以来,该乡大力推进乡综合文化站达标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软实力”的作用,丰富知识、提高素质,增强农民干事创业的能力。目前,该乡综合文化站总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已成为广大农民精神文化乐园。此外,该乡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已建设“农家书屋”8家,均配备了2000余册图书,“农家书屋”已经成为磁钟农民的“精神粮仓”。(张海燕)


《民生工程绘就高庙幸福画卷 文明乡风尽展磁钟乡村新颜》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x.yuduxx.com/hubin/{537170.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